無論中外談起關于“吃”的話題,我們總是充滿著發(fā)自本能的熱情。
春秋時期孔子提出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,將“吃”從溫飽上升到禮儀。冶煉技術的極大發(fā)展產生了輕便好用的廚具,使得炒菜這一烹飪技術在宋朝大規(guī)模推廣。因為解決水源安全問題,教會修道士釀酒發(fā)展成為最早的精釀文化。
隨著生活逐漸走上正軌,今天不妨來聊一聊關于“吃”的二三事。
舉筷前讓手機先飽嘗一頓,已經成為當代社交的基本禮儀。任何美麗的文字描述,都不如一張經過精心設計打光構圖的的美食照片,來得更加誘人。
在被網友評為“廣告人必看”的美劇《廣告狂人》里,曾有這樣一個情節(jié)。創(chuàng)意總監(jiān)唐·德雷伯的團隊在為醬料品牌亨氏HENZ 提案時,在展示完薯條、牛排、漢堡三種令人充滿食欲的美食照片后,蓋上了印有“遞下亨氏”文案的透明紙。
上世紀的60年代,美國的電視行業(yè)剛剛開始發(fā)展,主流傳播媒體仍是報紙、雜志等紙媒。沒有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電視畫面,這支平面廣告以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作為種子,通過誘人的食物畫面輕易調動起消費者“吃”的記憶,從而在他們腦海中完成整個創(chuàng)意的構想。畢竟誰沒有嘗試過吃漢堡、薯條時,加一點醬汁讓食物更美味呢?
簡潔、直白的創(chuàng)意,卻深入觸達消費者的內線,連劇中的“客戶”不僅贊嘆道創(chuàng)意的巧妙??上в捎跁r代所限,這個想法超出了當時大多數人的理解能力。劇中的“客戶”并沒有接受唐的創(chuàng)意,而是選擇了一個有著大大大大Logo和產品圖的方案。
但有意思的是,現實中的亨氏品牌卻在2017年采用了這個“失敗”的創(chuàng)意,并將其真正執(zhí)行出街。品牌依靠這個影視作品“反植入”現實的創(chuàng)意營銷活動,在收獲大量媒體曝光的同時,更獲得戛納、克利奧等業(yè)內知名獎項的嘉獎。
為了讓食物變得更好看,食品廣告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“潛規(guī)則”。
比如在啤酒里加入洗手液,啤酒泡沫更加綿密;為了讓果汁看起來更加“天然”,飲料瓶上總是會有各種鮮亮顏色的水果,有的甚至還有露珠。就連泡面包裝上那一行“請以實物為準”小字,也讓我們在童年時就體會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。
美食設計師咻咻還原的泡面
似乎“食物必須要好看”成為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律,但凡是總有例外。
前不久,既是為了諷刺麥當勞漢堡(疑似)因為添加防腐劑導致漢堡數十年不腐,也是為了宣傳自家產品無添加任何防腐劑。平素喜歡在營銷“碰瓷”的漢堡王發(fā)布了一支《Moldy Whopper(發(fā)霉的皇堡)》廣告,將自家的明星產品“皇堡”放置34天,并用攝影機真實記錄下漢堡從新鮮出爐到生滿霉菌的全過程。
這份“發(fā)霉”的食物被制作成平面、視頻等不同形式的廣告,在線上社交平臺和線下戶外廣告全面推廣,也由此引發(fā)大眾的廣泛爭議。
有人評價漢堡王敢于“自黑營銷”、勇氣可佳,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廣告令人產生了一些不舒服的聯想。但在漢堡王方面看來,這卻是一次極具話題的成功營銷。漢堡王的CMO(首席營銷官)Fernando Machado表示,觀看該廣告的消費者認知水平提高幅度,比2019年漢堡王超級碗上那支充滿爭議的安迪沃霍爾“代言”廣告《Eat Like Andy》還要高出50%,同時消費者到店意愿相比以往更提高了22.8%。
或許,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贊揚。
《周禮·天官冢宰》中提到“珍用八物”,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最早記錄。秦代朝名相呂不韋組織編著《呂氏春秋·本味篇》,完成中國第一份完整記錄烹飪方式的食譜。清朝才子袁枚的《隨園食單》里關于高郵咸鴨蛋的描述,更引起了百年之后的民國文學大師汪曾祺的深深認同。
“是誰來自山川湖海,卻囿于晝夜,廚房與愛?!比藗儗τ谑澄锏姆N種熱情,被愛吃好吃的食客以各種方式記錄,成為超越時空和語言鏈接彼此的共鳴情感。
1900年,汽車還是一個稀罕物。當法國境內的馬路上運行著3000輛汽車時,一家專門生產輪胎的公司“不務正業(yè)”地推出了一本旅行小冊子。公司的創(chuàng)始人認為汽車大大縮短了人們交通的時間,這使得人們去往外地旅游將成為可能。而一本詳細介紹各地美食以及風土人情的旅游指南,可以激發(fā)更多人購買汽車以及長途旅游的意愿。
這家名叫“米其林Michelin”的輪胎公司將指南在各地修車廠和輪胎經銷店免費發(fā)放,這本小冊子日后也就是世界頂級美食榜單《米其林紅色指南》。
技術進步、社會發(fā)展,都改變不了人們表達對美食的熱愛。新奇的美味可以吸引人們探索,但熟悉的味道卻能勾起人們的回憶。由陳曉卿執(zhí)導,中國中央電視臺出品的美食記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將全國各地的特色美食以極富人情味的視角講述,再一次喚醒我們難以忘懷的“家鄉(xiāng)味”。
“這是鹽的味道。山的味道,風的味道,陽光的味道,也是時間的味道,人情的味道。這些味道,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、鄉(xiāng)親、念舊、勤儉、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,才下舌尖,又上心間,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,哪一種是情懷?!?br/>
當鏡頭完整呈現了制作美食的全過程,以及制作者對食物傾注的感情時。一份看起來尋常不過的黃饃饃,也因為夠土、夠真實變得格外香甜。人們跟隨紀錄片的視角,通過味蕾感受大好河山的瑰麗。豆瓣網友 vidly 甚至形容這部美食紀錄片,是一部最成功的“愛國教育宣傳片”。
人們面對美食所爆發(fā)出的熱情,讓《舌尖》迅速成為最熱門的影視內容IP之一,也開啟了一個“美食紀錄片”的元年。
市場的熱烈反應使得美食紀錄片佳作頻出,《風味人間》從全球視角審視中華美食獨特性,B站出品的《人生一串》從燒烤切入充滿煙火氣的“中國版深夜食堂”,騰訊視頻的《早餐中國》則回歸日常,將注意力放在了都市快節(jié)奏下被忽視的早餐文化。無數藝術創(chuàng)作者運用自己的鏡頭,表達他們對于美食的好感,甚至可以寄托了對同胞的強烈關懷。
新冠疫情期間,一副漫畫引爆網絡。象征武漢及湖北的熱干面躺在病床上,而以人物形象出現的各地美食從四面八方匯聚一起,共同祈禱、幫助“熱干面”早日好轉。創(chuàng)作者陳小桃的以美食為靈感的創(chuàng)作,生動形象地描繪了“一方有難,八方支援”的自救行為,成為特殊時期用創(chuàng)意鏈接所有人情感的經典一幕。
當基本生存被滿足后,我們對吃的需求變得多元和豐富。
作為人體新陳代謝的最開始的環(huán)節(jié),“吃”在我們潛意識中被賦予了一些“尋求改變”的含義。我們從“吃”中學會了很多人生道理。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,將“吃”從溫飽上升到禮儀。直到今天,父母也會叮囑孩子不浪費糧食,培養(yǎng)孩子懂得體諒他人的品行,教導孩子“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”。
而除了從吃飯中學習如何做人處事,“吃文化”的變化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我們生活的劇變。
在經濟條件不好的時代,餅干、巧克力是只有過節(jié)才能享受的高檔美食。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對健康飲食越來越關注。高碳水化合物、高蛋白質、高脂肪的它們,又成為不健康食品的代表。在“健康風潮”的影響下,傳統(tǒng)食品行業(yè)也迎來一輪轉型變革?!昂谴髴簟狈收鞓匪?,放棄了一百年多年配方的堅持,力推低糖以及含有纖維素的無糖可樂。而主打天然、低負擔產品的小眾品牌崛起,揭示了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為主的消費觀念升級。
飲食不僅能幫助我們保持健康,也能治愈內心的創(chuàng)傷。這并非是文學上的夸張,背后其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。
作為人體內分泌的一種神經遞質,血清素被神經細胞用來控制人的行為,同時也是「調節(jié)心情」的重要成分。當人體血清素含量降低時,我們不僅會感到饑餓,也容易陷入負面情緒難以自拔。市面上常見的幾類抗抑郁藥物,大多數作用都是維持血清素含量水平。
人們進食后,消化道會在刺激下產生血清素。不斷上升的血清素含量不僅告訴大腦“我吃飽了,很滿意”的信號,同時也能緩解我們不愉快的心情,消費和食欲雙重滿足讓生活也變得美好。盡管越來越快的生活節(jié)奏令人窒息,但偶爾慢下來好好地吃上一頓飯,也是我們對現狀一次無聲的反抗。
畢竟,吃飽了才有力氣減肥不是么?
在由中國臺灣動腦俱樂部、動腦雜志主辦的25年的「廣告流行語金句獎」,第一年的金獎文案頒給了麥斯威爾咖啡的“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”。臺灣奧美廣告副董事長兼策略長葉明桂的回憶到,這句話是當時臺灣最有名的一句廣告文案。廣告播出后更是在民間形成多個版本——““好醫(yī)生要跟好病人分享”、“好老師要跟好同學分享”、“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”……
想要把好吃的東西分享,這是我們共同的心情。對美食同樣的喜好,能使互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可以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。
“只要知道你愛吃什么,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樣的人”。這句出自法國美食家薩瓦蘭《廚房里的哲學家》里的話,成為小肥羊廣告《我們很快就熟了》的點題之筆。熱愛美食的法國作家游歷世界,在草原體驗到從未感受過的美味羊肉后,邀請全世界友人一起來草原品嘗這份“好吃的東西”。
因為好吃,即使互不相識也可以彼此載歌載舞;因為好吃,即使語言不通也可以體會一樣的美好心情。試圖打造國際化品牌形象的小肥羊,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溝通切入點“好吃”。美食強大的社交屬性,消弭了文化、語言、民族的差異。
而熟悉的味道,更能撬動同一時代人的集體記憶。
或許你還記得幾年前,曾有一場轟動的炸雞對決。2013年12月30日開始,肯德基通過傳統(tǒng)的大眾媒體與新興社交平臺,發(fā)起了一次“吮指原味雞VS黃金脆皮雞”的PK活動?;顒右?guī)定消費者一人一票投給自己喜歡的產品,而票數較少的一方今后將會停止售賣。
從1986年進入中國開始,肯德基的吮指原味雞伴隨了大部分80、90后的童年,而即將取而代之的黃金脆皮雞則是一個剛問世的新秀。為了強調彼此的差異,相差15歲的男演員陳坤、柯震東各自代表原味雞和脆皮雞陣營。這場看起來產品的PK在營銷的引導下,演化成一場不同世代消費者爭奪話語權的Battle,無數人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意見。
當時操刀該營銷戰(zhàn)疫的趙圓圓曾爆料,雖然表面上是評選最受歡迎的炸雞,但實際上該活動真正目的是提高吮指原味雞的熱度。吮指原味雞實在太過經典,PK的黃金脆皮雞只是一個可憐的陪跑“龍?zhí)住倍?。但令他們沒有料到的是,由于當時形象陽光的柯震東在學生中人氣很旺,粉絲瘋狂沖票甚至一度有擊敗吮指原味雞的趨勢。最后靠著獎勵產品區(qū)別設置的“小技巧”,最終才使得活動得以按照品牌的“劇本”順利進行。
隨著移動互聯網發(fā)展,也催生了一系列以食物為核心的“美食經濟”。以餓了么、美團為代表的O2O服務突破線下餐飲的地理局限,讓我們和美食距離更加緊密,而短視頻以及直播平臺的爆發(fā),則讓全國的美食博主通過鏡頭分享各地美食,帶動各地相關產業(yè)的迅速發(fā)展。
美食博主大多分為兩類,其一以短視頻展示廚藝,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親自演示操作流程進行菜譜教學。這類視頻拍攝者多為私廚或者美食專欄/作家自媒體,類似“天天飲食”的電視教學導致視頻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。僅僅只有細膩著稱的“一人食”,或者常?!皩捰蛣裢恕钡拿朗匙骷彝鮿偟壬贁得朗愁^部博主,才能脫穎而出。
但另一部分平民風格的美食博主,則將內容的重點放在“吃”。從韓國發(fā)跡的吃播vlog潮來到中國后并未水土不服,反而迸發(fā)出強大的生命力。
無論快手、B站還是抖音,你總能見到數以萬計的吃播博主身影。他們廚藝并不算頂級,但大部分胃口極佳,吃相極具感染力。他們大口朵頤的視覺沖擊和聽覺刺激下,似乎連觀眾碗里的飯也似乎香了許多,也因此被譽為“下飯博主”。野食小哥、徐大sao等被頭部美食博主,他們特定的行為在年輕人種,甚至形成不亞于流量明星的“飯圈文化”。
徐大SAO吃飯摘眼鏡的動作,被粉絲稱為“解除封印”
網絡催生的文化現象,反過來也影響品牌對消費者溝通的理解。
曾經小眾的ASMR文化就被去粗取精,被很多食品品牌用于提升消費者好感。例如韓國炸雞品牌bhc 從2018年開始邀請女演員全智賢,化身美食博主出鏡系列廣告片,不僅憑實力演繹“如何優(yōu)雅地吃一頓炸雞”,更因加入ASMR的相關元素,得到很多年輕網絡用戶的認同。
只有對“吃”這件事足夠認真,品牌才能給消費者足夠信心。
作為和消費者息息相關的行業(yè),餐飲品牌除了好吃之外,更應該將“吃”上升到某種品牌哲學。
在渠道端以性價比增強吸引力,在產品端嚴格保證產品安全質量,在營銷端迎合“吃貨”群體的興趣趨勢。品牌只有對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不懈努力,才是成為“網紅美食”的前提。經歷特殊時期的大浪淘沙,相信真正用心做好每一餐的品牌會越來越多。
136 0806 8886【加微信請注明來意】
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(qū)天府三街1599號(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)